网站首页 >> 联盟动态 >> 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与“一带一路” 对接?
详细内容

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与“一带一路” 对接?

人力资源服务发展

呈现五大趋势

记者: 十九大报告中, 首次提出把人力资本服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新动能。对此应如何理解?

汪怿: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力资本服务的论述具有三重意义:


1

对人力资本服务地位的确定。

  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有形形态。将人力资本服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推动,这说明人力资源服务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彰显出人力资源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

对其以往发展成就的肯定。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历经30余年发展过程。2007年, 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发展人才服务业, 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门类, 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同年, 《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颁布, 也为人力资源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10年间, 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促进就业创业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3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

   人力资源服务不仅要解决用人主体和人才之间的相关需求, 更要主动融入整个经济体系之中, 与其他产业、 技术、资本、 信息等有效融合, 发挥黏合剂、 润滑剂的作用, 释放出新动能。

记者: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目前已成为促进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汪怿: 

  

一是市场化。 

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应面向多样化、 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 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国际化。

未来中国将会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将参与产业竞争,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也会增强。

三是智能化。

 如今, 互联网和大数据给人力资源服务带来更高效率和更大便利, 招聘、咨询等正逐渐从 “面对面” 转移到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 随着我们进入智能化时代, 强化科技支撑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是融合化。

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跨界融合, 探索新兴业态, 创新服务模式。

五是专业化。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日趋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的人力资本服务产品开发, 更加侧重于根据市场需求, 分门别类提供更加细化、精准化的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

需要开放的人才观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有怎样的人才观?

汪怿: 

  对外开放, 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 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 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包容开放的平台,因此, 需要形成开放的人才观,这既要有开放的视野, 又要有开放的理念, “不拘一格选人才”。 无论是具体的人才和人才团队、 虚拟的人才智力, 还是先进的人才体制机制, 都可以作为开放的对象。


  首先, 要在秉持人才 “四个不唯” (不唯票、 不唯分、不唯GDP、 不唯年龄) 基础上, 剔除血缘、 亲缘、 族裔、学缘、 友缘等关系, 不看肤色、 不论出处, 以人才的知识、 能力以及贡献程度作为标准, 挖掘优秀、 有潜力的人才, 更加开放地引进境外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 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


  其次, 要抓紧培育能直面风险、 善于寻找机遇的企业家和创业者, 让他们成为 “一带一路” 建设发展的先行者、 探路人, 成为连接沿线国家人才、智力、 项目、 资本、 技术的关键和枢纽。


  最后, 让智力在虚拟环境中充分涌流。 如今, 除了人才可以实现跨区域的流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商业模式的创新, 凝聚在人才身上的智力也可以自由、 快速地从一地向另外一地转移。 目前, 在线工作、 在线交流、 众包等工作方式和智力, 流动方式正成为新的趋势, 其共同特点在于“人” 和 “才” 是可以分离的,“人” 不动而 “才” 动。 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 如何容纳并利用好这种新型业态、 新就业形态, 并出台新的政策来给予支持、 保障, 是对人才工作的考验。

人力资源服务业

应走出去、 引进来

记者: 如何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 大好时机,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汪怿:

  “一带一路” 的 “五通” 中, 民心相通、 人心相通是根本和基础, 因此, 应该重视人力资源服务, 将其放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优先位置。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也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应清楚认识我国人力资源领域的长处与不足,更要清楚地了解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情况,特别是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的各种诉求,并且构建起国际化的对话与行为模式。


  其次要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 实现从 “为我所用” 向互利共赢的跨越, 不仅要将境外人才请进来, 也要让国内人才、智力、 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走出去,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创新链、 价值链, 将中国经验、 中国技术传播到海外;不仅要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 干事创业的 “热土”, 还要结合 “一带一路” 建设, 给予境外人才更多的中国机会和中国舞台, 完成由 “集聚全球人才” 向 “发展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


  在 “一带一路”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人才活力要充分释放, 人力资源服务业要发展,需要各地、各部门、各用人单位放宽管制,打破壁垒,让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低成本”甚至“零成本” 地流动起来; 需要建立一批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良性互动的平台,助推人才和智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汇聚与辐射; 同时, 还需要加快构建职业资格、资历框架的互认机制, 夯实人才流动基础, 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探索建立职业资格、 资历的新标准和新模式;还需要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 实施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 推动建立透明、公平、 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新优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邮箱:xzy@newjobs.org.cn
010-51295429
周一至周五8:30-17:30

Copyright  2022 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623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