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观察 >>产业观察 >> 科技创新关键要聚焦产业链推动产业化
详细内容

科技创新关键要聚焦产业链推动产业化

时间:2017-12-28     【转载】   来自: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

一、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李耀新同志提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一定要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大方向,破解核心技术瓶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过去有一些观点认为国际大都市要去工业化,对此要一分为二地看,虽然淘汰落后产能是对的,但如果认为上海的转型升级就是要服务业替代制造业,其实是一种误导。在经济发展中,制造业有高端的,服务业也有低端的,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上海应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智慧化、集约化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发达国家也开始反思制造业比例过低的问题。例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进工业4.0等,即使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也抓住了相当规模的石化工业和一些关键的制造业。上海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十三五”期间应从服务经济走向创新经济,以创新为核心,维持一定的制造业比例,以确保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央要求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要凭借自身优势,完成好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首先,国际影响力应该体现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其次,重点要聚焦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创新;最后,科技创新必须要经过市场的筛选,接受市场的检验。
    二、创新不仅围绕科技自转,还要围绕产业化公转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贯彻中央振兴科教的方针政策。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委领导提出了主攻方向是解决创新转型的动力与活力,主战场是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主体是企业,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事权财权涉及40多个部门,相关事权分散化、碎片化、部门化,导致相关部门“自转多、公转少”,造成条块分割,过于注重项目审批,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缺失;过于关注前端科研,产学研用脱节、创新链阻断,共性技术攻关不够,新兴行业准入门槛高;人才存量发挥效能低,增量引不来、留不下,产权交易不活跃,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因此,上海的科技创新首先要厘清科技创新的内涵、主体和边界,不仅仅是出成果、出论文,围绕科技自转,更要进一步围绕产业化公转,要围绕主攻方向、主战场、市场主体去提供服务,这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
    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一定要解决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的重大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未来应该要有一些看得见的新气象、新变化。例如,在一些大型的博览会上,上海既要有拿得出手的展品,又要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并由此培育出新的产业增长点。又如工程院院士中,未来要有一些在产业一线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要有一些企业家。
    三、科技创新公转的重点领域要聚焦“四新经济”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政府聚焦几个产业、行业,集中拿出专项资金,土地、政策资源都向这几个领域聚焦的投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常态新要求。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走一条新的路子,就是轻资产、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道路。
   “四新经济”要去政府主导和“产业定位论”,不明确指定企业发展哪个行业、哪个产业,而是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市场、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让企业、市场自己去选择。政府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从企业角度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四新经济”是动态的,虽然政府不提出一个终极版指明“四新经济”做哪几项,但仍然每年提出一些新的引导方向。比如,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我们就研究互联网在哪几个行业领域具备“+”的条件,对上海具备条件和相关能力的重点领域,我们就重点关注,聚焦服务。
    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最终看人才
上海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人才工作要做好三个对接:一要落实好国家战略,对接未来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二要接地气,增强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活力,补上海的短板;三要抓产学研的人才团队打造,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来配套,做好行业深耕细作。
    首先,上海要真正解放思想,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业的平台。人才政策不能急功近利讲吸引人才,仅仅解决一些住房、就医、就学等困难,不解决根本问题。人才来上海,最终目的是要成就事业,上海要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
    其次,上海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既要重视领军人物,也要重视人才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人才要讲团队讲群体。人才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等不同类别,领域不同其知识结构也不一样。还要突出人才分类,要重视团队、重视不同人才的组合。
    再次,上海要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涌流的良好氛围,制度设计、营造氛围非常关键。要有一些基本制度和政策,让真正创新的人觉得海阔天空,让靠人脉、靠投机、靠粗放发展、靠寻租发展的人感到走不通。同时,对创新事业和创新人才既要规范,也要有失败的容忍。
    最后,要加强众创空间和研发、设计、咨询、专利、信息化、检验检测、产权交易等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市场主体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宽松氛围,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尊重企业家精神和基层、企业、园区的探索实践,鼓励微创新、草根创新、共享式创新,促进创新创意的“野蛮生长”。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BLOCK等,助推优秀创业项目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邮箱:xzy@newjobs.org.cn
010-51295429
周一至周五8:30-17:30

Copyright  2022 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623号
seo seo